• 在影視特效制作中有哪些常用的后期制作技術?

    發布時間:2020-05-26 14:07閱讀次數:
    分享到:
    你還記得第一次看特效大片時的震撼體驗嗎?不論是經典科幻大片《阿凡達》還是真人迪士尼電影《獅子王》都給我們帶來了非同尋常的體驗。如今我們已對電影中的特效習以為常,但對于電影制作人來說,這短短2個小時的時間卻要在背后付出一年甚至數年的心血。

    隨著特效技術的進步與發展,人們對特效制作的基本方法與流程也日趨成熟,下面帶大家看看一些影視特效中常用幾種制作技術。


    虛擬角色

    電影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現實中不可能存在或難以控制的角色或場景,比如今真人版《獅子王》中的動物角色們,而這時候就需要虛擬角色出場了。

    ▲《獅子王》真人版

    運用計算機生成圖像(Computer-generated imagery ,CGI)技術制作動畫形象就可以讓劇組不用圍著一群動物團團轉,或為已經滅絕的恐龍而發愁了。

    ▲《侏羅紀公園》:第一部大規模使用
    CGI動物形象的電影

    不僅是動物形象,各種天馬星空的“想象”你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創建三維CGI模型實現。

    ▲《阿凡達》中一株潘多拉星球植物
    由100萬個CG圖形組成

    在形象設計完成后特效團隊需要通過數字化連接CGI模型的各部分讓模型動起來,就好比給提線木偶搭線,這個過程就叫做“綁定”。完成綁定后,動畫制作者就可以通過計算機操控模型的一舉一動,并置于電影場景中。
    ▲GCI動畫制作



    動作捕捉

    與CGI技術制作的完全虛擬角色不同,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可以將演員化身為電影設定的角色,比如《阿凡達》中潘多拉星球的居民和《阿麗塔》中的半機械人形象都是源于對真人演員表情和動作的捕捉。
    ▲《阿麗塔:戰斗天使》中
    使用的動作捕捉技術

    演員需要穿上一種布滿位置跟蹤標記點的捕捉服。在運動物體的關鍵部位設置跟蹤器,由系統捕捉跟蹤器的位置,再通過計算機處理后得到三維空間坐標的數據,最終映射到計算機生成角色的虛擬骨架上。



    綠幕幕后

    綠幕的出現極大方便了后期特效的制作,這種綠幕(有時也用藍幕,如天氣預報)是用來“摳像”的,也就是將拍攝的形象在后期處理時從背景中摳出來。為了便于摳像,就要使演員或道具與背景形成較大的色彩反差,而演員正常膚色中綠色或藍色的元素是最少的。

    ▲攝影棚的綠幕

    并且多數攝像機的感光芯片對綠色是最敏感的,用綠色背景比較能夠突顯對比度。在電影形象被“摳”下來之后,就可以讓制作組自由發揮置換場景或替換元素。

    ▲從綠幕中“摳”下直升機后置換背景

    模擬場景

    水、火和煙霧雖然是現實中就存在的,但是要想達到“水漫金山”或“火海燎原”的災難場景難度就大了。因此,設計師會使用一些帶有粒子效果的軟件,生成不計其數的粒子,通過設定粒子大小、形狀、顏色以及運動模式來“指揮”它們模擬成火山、沙塵暴或瀑布。

    ▲模擬湍流

    ▲《死侍》中的模擬火焰
    電影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,用科技將導演心中的藝術具象化。自《阿凡達》以來,電影從業者從未停止過對更好影視特效的探索與追求,前人栽樹后人乘涼,這些不斷更新迭代的特效技術為電影從業者留下了寶貴財富,他們為這個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創新與豐富的經驗積累,對世界電影技術的發展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!
    上一條: 云計算時代:私有云與公有云哪個更適合我們?
    下一條: 工業光魔開啟綠幕時代
  • 快播三级片